战国时有个叫秦越人的人,少年时,代为打理着一家旅店,有一位叫长桑君的行医经常下榻他的这家旅店。一来二去,两个人也就熟络了起来,并且互相尊重,时常交流些见闻、思想等。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样相处交往了十多年后,有一天,长桑君照常来到秦越人的旅店入住,不过细心的秦越人察觉到,长桑君此次的神态与往时颇有些不同。以往长桑君前来,神态都很松弛,即便有时面容疲倦,也不会让人觉得他萎靡。但这天的长桑君给秦越人的感觉,就像是沼泽中正在缓缓下陷的一块巨石,那种沉重似乎也压迫着秦越人的呼吸。秦越人刚想上前关心两句,却见长桑君已径直走向了自己。长桑君邀请自己去他房间,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与自己交代。等秦越人应邀来到长桑君房间时,长桑君已煮好了茶。待秦越人入座,长桑君默默注视了秦越人一会儿,神态似乎比刚来时轻松了些许,这才缓缓开口道:“越人啊,这些年相处下来,我看你天资聪慧,为人端正,心地善良,也有博爱怜悯之心,是一个当医生的好苗子。我多年在行医过程中做了不少问诊的记录和心得体会,最近把它们归整了一下。我老了,怕是没办法在行医这条路上继续往下走了,但我希望我一身的医术能够继续走下去,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所以想将我整理的这个册子,这个我毕生的心血托付给你。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,就是你不能轻易将这个册子再泄露给其他人。”图片来源于网络看着长桑君期待的目光,回想起两人这十多年来相处时长桑君讲给自己听的那些行医经历,再看看这因为频繁战争而动荡不安的时代,秦越人转坐为跪,郑重而坚定地朝长桑君深深一拜,说到:“恩师在上,学生定谨记恩师教诲,往后当术业不辍,悬壶济世。”此时,萦绕在长桑君身上的阴霾之气终于消散殆尽。长桑君欣慰地笑了,从怀中掏出医册,交到秦越人手中,又嘱托了几句,觉得一切交代妥当后,竟然消失不见了,只剩秦越人愣在榻前。也不知缘何,屋内凭空起了一阵清风,推窗而出,恰巧,一抹皎洁的月光如瀑般从窗棂的缝隙倾泻而入。自那以后,秦越人辞去了旅店的工作,每日刻苦钻研长桑君传授的医册,也时常回想过去与长桑君相处时,长桑君教他的一些看诊、针灸、开方的技巧,并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看病生涯。月转星移,随着问诊的经验越积越多,秦越人对长桑君所著医册中的内容也理解越来越深刻和透彻,渐渐能精准诊断出五脏六腑的病症所在,尤其以精通诊脉而闻名于世(“尽见五藏症结,特为诊脉为名尔”)。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,秦越人也常常感念长桑君的师授之恩,虽然有“不轻易泄露给他人”的约定,但技艺总归需要传承才能长久地走下去的。所以,秦越人在行医的同时,也会留意合适的传承人选,他对传授弟子非常重视,先后招收了众多弟子。虽然因为秦越人的医术登峰造极,弟子们难以完全传承,但这些弟子也凭借个人的刻苦学习、实践,各自习得自己擅长精通的一项。在治疗虢国太子“尸蹶”之症,让虢太子“起死回生”时,秦越人擅长诊脉的弟子子阳,以及擅长开方的弟子子豹,就各自展现了不俗的中医技艺。有趣的是,后来这位被秦越人及其弟子治好的虢太子也成了秦越人的学生,并且在药草方面有所建树。图片来源于网络故事讲到这,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故事里的这位主人公秦越人呢?其实大家并不陌生,因为秦越人就是扁鹊。秦越人外出行医,只有在赵国行医时,他被叫为扁鹊(“为医或在齐,或在赵,在赵者名扁鹊”)。据现有的史料记载,中医师承这种模式大约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。通过这则小故事,我们可以知晓,中医师承所要传承的不单单是中医药技术,它还注重师徒间的情感联系,传承高尚的品德、为人处世的道理,等等。大家是否从中领略到中医师承的魅力了呢?如果大家也对中医感兴趣,想要接受系统、专业的中医药学习,不妨给我们留言,我们期待和更多人一起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。图片来源于网络(本文故事内容根据《史记·扁鹊传》进行改编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